重庆红色教育:感受重庆的红色文化
重庆红色教育:感受重庆的红色文化
重庆党员干部红色培训网 发布于:2018年03月30日 23:51
分类:红色教育-新闻资讯
来源:重庆红色文化交流中心
阅读: 次 评论(0)
【内容摘要:多学员表示参加这次红色教育就是一次彻底的精神与心灵的洗礼,深刻理解了“国旗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真正含义,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近日,西南大学国培第一期英语1班全 体学员赴重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开展为期一天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重庆开展了以“走进西部、感受重庆、勇担使命”为主题的两周的实践锻炼。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本次得到西南大学培训学院领导的重视,几位班主任亲自到学员寝室征求意见,帮助学员们设计参观路线,联系车辆,后勤工作扎实到位 一是深入了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地的参观,给每位学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二是组织学员中的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 三是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 学唱了《红梅赞》等革命歌曲,聆听了“重庆抗战史及红岩精神专题讲座”,参观了红岩村、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祭奠红岩英烈、在渣滓洞观看并亲自参与了以《红岩》为蓝本的现场情景话剧表演,观看和参与了多次专场“唱读讲传”文艺晚会的演出,全面体验了重庆的红色文化。很多学员表示参加这次红色教育就是一次彻底的精神与心灵的洗礼,深刻理解了“国旗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真正含义,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二是参与三进三同,紧密联系群众。了解国情民情、体验基层生活、密切与基层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目标。7月25日至8月1日,大骨班第三期学员分为7个分团深入到重庆市南川区8个乡镇的40余个村庄、128家农户,开展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学员们从简单生火做饭、洗碗刷锅、扫地清洁做起,到冒着炎炎酷暑、热情高涨地参与割草喂牛、上山砍柴、田间除草、松土修路等生产生活劳动。对于多数在城市长大的学员而言,在农田里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很新奇;从未干过农活的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三进三同”中,学员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生产劳动和生活技能,也与所住的农民家庭建立了朴素而深厚的感情。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褚涵文说:“短短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对以前在书本上、报纸上看到的名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国情,大学生要到农村去上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三是进行参观考察,感受发展成就。在实践中开展必要的参观考察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骨干充分了解和感受国家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坚定成才报国的信心和信念有重要作用。在重庆期间,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参观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和三峡博物馆,在南川区听取了区情介绍、参观了区工业园区,在基层乡镇也参观了当地的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特别是7月27日下午,在重庆市委小礼堂,重庆市长黄奇帆为学员们作了长达3小时的“西部大开发及重庆发展”专题形势报告,为学员们全面勾勒了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和“民生十条”的做法,通过公租房、户籍制度改革、资产重组等案例,深刻阐述了推进重庆发展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通过报告会和参观考察,学员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是开展社会调查,提供志愿服务。在“三进三同”过程中,除了参加劳动实践外,大骨班第三期学员们带着“联系一所学校、结对一个留守儿童、开展一次慰问活动、写一份调研报告、提交一个建议”的“五个一”任务在乡村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户万元增收等专题社会调查,开展了支教、慰问“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员们共走访农户826户,完成专题调查报告26份,提交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报告124份,撰写乡村日记和心得体会316份。比如,北京化工大学博士肖勇从专业出发,提出金禾村沼气集中开发新思路,得到老百姓认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吴撼地博士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此外,学员们重点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196名留守儿童当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为留守儿童捐款近4万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服务基地2个,承诺“每个月一封信、工作以后每人从工资收入中提出100到200元资助各自联系的留守儿童,并且一定要连续坚持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