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岩村深处,有一座不为人熟悉的公墓,公墓里安葬了1939年-1946年间15位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工作过的同志及其家属,其中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 这个几经变迁的公墓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不屈精神。 公墓变迁体现革命情怀 11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红岩村,寻访红岩公墓。 “找红岩公墓?跟我来。”红岩村内,得知记者来意后,红岩联线研究馆员刘英一口答应。 在刘英的带领下,记者先后途经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旧址、大有农场等地后,进入一条幽静的小路。沿着小路步行约2分钟,半山腰一块人工挖掘出来的约三四十平方米的平坝出现在记者眼前。 平坝中央的石基地上,安放着一个用汉白玉雕琢成的圆形花环,花环后俯卧着一座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的墓室,墓室正面镌刻着四个大字:红岩公墓。在平坝后面,有一扇约七八米长的弧形红色石壁,上面镌刻着这座公墓的由来和墓中安葬人员的姓名与简历。 “其实,红岩公墓在1982年才迁移到红岩村,在此之前,它已经经历过一次搬迁。”刘英说。 那么,最初的红岩公墓在哪里?记者查阅史料后发现,它最初位于沙坪坝覃家岗复元寺附近。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沙区红槽房小学附近。“当年的复元寺就在这一片,这也是红岩公墓的所在地。”沙区党史办副主任陈朝辉介绍,红岩公墓最早叫作“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革命公墓”(以下简称八办公墓)。据介绍,这座公墓的修建和饶国模有着密切关系。 1939年8月,负责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工作的黄文杰因病去世。把他安葬在何处,成了摆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面前的一个难题。 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房东饶国模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找到周恩来:“我家在小龙坎覃家岗复元寺附近还有一块土地,不如把那里作为办事处亡故人员的墓地……” “这块地就成了最早的八办公墓所在地。”陈朝辉介绍。 那么,八办公墓为何会搬迁到红岩村内呢? 在红岩联线文物管理处,记者查询到1982年11月13日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红岩公墓迁墓仪式上的讲话稿,内容显示,1958年11月,为带头响应国家殡葬改革,周恩来同志派他回到重庆,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将八办公墓内的遗骸火化后,安葬在附近,当时只留下了一块石碑作为纪念。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重庆市文化局和红岩革命纪念馆向上级部门请示后,再度将骨灰取出,迁葬到如今的位置,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红岩公墓。”原红岩联线研究馆员刘立群表示。 孝敬父母有大爱 “这里总共安葬了1939年-1946年间15位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工作过的同志及其家属,其中包括13个大人、2个小孩。”11月7日上午,记者再度在刘立群的带领下,来到红岩公墓,除了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外,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曾担任南方局秘书的李少石、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警卫副官吴志坚、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会计边爱莲、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物资保管员徐天宝等人都埋葬于此。除了李少石等人是因意外离世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因病去世。 “这些人中,不得不说的是杨振德和周懋臣。”刘立群介绍,邓颖超投身革命后,杨振德一直和这个唯一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并与女儿女婿一起经历了战斗的艰辛和地下斗争的危险,还曾因此被国民党逮捕入狱。 在革命的道路上,周懋臣也给予了周恩来很大的支持。上世纪20年代,他曾帮助周恩来做秘密通讯联络工作。 1940年9月,周懋臣和杨振德被接到重庆与周恩来夫妇相聚。到了重庆之后,两名老人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投入到工作之中,周懋臣主要负责看守物资,杨振德则重操旧业,成了一名医生。 但由于之前的连连奔波,到重庆不久,杨振德就病倒了,并于当年11月18日不幸病逝,终年65岁。老人虽然没有入党,但为了培养、支持儿女的革命工作,吃了不少苦头,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是被安葬在了八办公墓中。 杨振德去世一年多之后,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也于1942年7月10日因病在红岩村离世。“考虑到周恩来刚刚因病在重庆中央医院接受了手术,身体较弱,同时他向来孝敬父亲,如果知道这一消息,不利于病后身体的恢复,故董必武、邓颖超等人决定暂不告诉周恩来关于父亲去世的消息。”刘立群说。 但三天之后,周恩来还是得知父亲已经离世,他悲痛欲绝。 7月14日,周恩来为周懋臣举行简单的葬礼,把父亲安葬于八办公墓之中。7月1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邓颖超联名为父亲去世发布的讣告。讣告中写道:“亲视含殓,兹业于今(十四)日清晨安葬于陪都小龙坎之阳,哀此讣告。至一切奠礼赙仪概不敢受。伏乞矜鉴。” 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视察红岩村时,曾到红岩公墓拜祭。 李少石事件体现光明磊落胸怀 “1985年邓颖超重返红岩时,还提到了一名安葬于红岩公墓内的革命志士,那就是时任周恩来机要秘书的李少石。”刘立群说。 时光回到1945年10月8日,在林森路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大礼堂内(位于现在渝中区解放西路),一场京剧表演正在上演。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精彩的演出中时,一名中共干部走进来,对正在看戏的周恩来耳语了几句,周恩来的脸色一下变得严肃起来…… 原来,那名中共干部告诉周恩来,时任八路军办事处的秘书李少石不幸遇难。由于当时正值国共谈判关键时期,身为周恩来秘书,同时也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女婿的李少石的突然遇害,无疑给即将签署协约的双方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民党立刻组成专查组对此案进行调查;周恩来也立刻召集机要人员开会分析案情。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判断这是一场政治暗杀事件,选择暗杀李少石主要是因为他的外貌非常像周恩来,可能是国民党特务打算暗害周恩来,而误杀了李少石。 此时,周恩来却没有被大家的情绪所左右,而是安排专人对此案进行调查。在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9日凌晨2点,李少石遇害案真相大白。 10月8日下午6时许,李少石与司机熊国华在从曾家岩返回红岩村的路上,由于没能控制好车速,在下土湾路段撞倒了一名路旁的国民党士兵。这惹恼了在场的其他国民党士兵,当时担任该部下士班长的田开福举枪就射,导致坐在车内的李少石不幸中弹。 根据调查所得,案情已基本清楚,这是一个意外事件。 案情基本清楚之后,10月10日的《新华日报》立即登载了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陈述此案详情的谈话,第二天则发表了八路军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的谈话。“在谈话中,钱之光不仅陈述了事实经过,还对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重庆市卫戍司令王缵绪、重庆市警察局长唐毅等人表示谢意,并对被汽车撞伤的国民党士兵表示慰问。”刘立群说,该谈话一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胸怀令当时各界人士非常感动,李少石也在不久之后被安葬于当时的八办公墓。 “1941年4月安葬于此的边爱莲则体现了共产党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刘立群介绍,1941年春,为应对“皖南事变”后的严峻形势,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的方针,南方局决定将部分干部、地下党负责人和党外朋友撤离出去。担任驻渝办事处会计的边爱莲此时已身怀六甲,她原本是撤离人员中的一位。但就在出发前夜,一位地下党负责人因暴露身份急需撤退。得知这一情况后,边爱莲在和钱之光商量之后,决定让这名同志率先撤离。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天之后,被疏散到近郊医院待产的边爱莲却染上了疾病,于4月1日不幸病逝,就地安葬于公墓中。 |